但其实,这一切,都是假的。当你意识到问题时,钱已经没了。这些诈骗不是科幻小说,而是真实存在的房地产骗局,它们的“幕后黑手”正是如今火热的——AI + 深度伪造(deepfake)技术。
以前大家还觉得 deepfake 是科技圈的玩具,现在却成了骗子的“高科技工具”:
几秒的录音,就能模仿一个人的语音;
一张照片,就能生成假脸;
一封邮件、一个视频通话,全都可以伪装成你熟悉的人;
连“身份文件”都可以AI自动生成。
听起来像电影情节?但现实中,已经有人因为这样被骗走了几十万加元的购房款,只因为相信了一个“假律师”或“假经纪人”发来的汇款信息。
加拿大并不是例外。
反诈骗中心(Canadian Anti-Fraud Centre)早就发出警告:骗子已经开始用 deepfake 视频让“名人”出镜推荐虚假投资项目。
虽然目前还没出现轰动全国的房产 deepfake 案例,但假房东、假身份、假卖家的案例已经发生。
例如,在安省和BC省,就有至少32套房产被骗子盯上:他们用假身份证冒充业主,把房子偷偷卖掉。
有一个案例更是夸张:多伦多一套公寓被成功“卖走”,真正的屋主事后才发现。现在,有了AI的加持,这种事将变得更容易发生——连视频面签都不一定能防住。
远程办公+线上交易,让骗子更容易下手
随着房产交易越来越数字化,很多流程都可以远程完成:
买卖双方全程不见面;
签合同用电子签名;
付款靠电邮通知账户信息;
看房用视频,连房门都不用开。
但正是这种“方便”,也带来了巨大漏洞。
电话那头的声音可以被伪造;
邮件和短信内容可以被仿冒;
视频里的人也可能根本不是本人……
骗子利用这些远程手段,把一场骗局演得滴水不漏,等到你发现不对劲时,银行账户已经空了。
谁都可能中招,但有一类人风险特别高
这种骗局,并不是随机的。骗子会有计划、有目的地挑选对象。他们:
伪装成卖家,把别人的房子挂牌出售;
假装买家,骗你转账;
冒充地产经纪或律师,让你相信对方是“专业人士”;
利用地产公司名义,让骗局看起来更真实。
虽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,但年纪较大的买家和卖家特别容易被骗。他们对新技术不熟、喜欢相信“熟人”,面对紧急情况容易慌张,正是骗子最爱下手的目标。
实用防骗指南:买房/卖房时,必须注意这些事!
以下是冷静实用的建议,能帮助你避开这些陷阱:
1. 警惕“红色信号”
那些不肯见面、不愿验证身份的人,要小心;
汇款账户突然变了?马上电话确认;
遇到催你“赶紧付款”“立刻决定”的情况?越急越要冷静;
不要只通过微信、WhatsApp等软件联系;
开始交易前,不要轻易转账或交出个人资料。
2. 查清身份和产权信息
检查地产经纪是否在你所在省份有合法执照;
确认律师身份可通过省级律师协会官网;
买家可通过省级土地登记处查看房产是否真实、是谁的名下。
3. 小心假房源和“虚假看房”
只看地产局官网、或官网授权平台(如The House Club平台链接、Realtor.ca)上的房源;
社交媒体、小广告网站上只有一张图的房源,不可信;
交订金前务必确认房子真实存在;
视频看房时要求卖家直播门牌号、实时回应你的问题。
4. 所有通信都要“多一层心眼”
收到账户信息要先打电话二次确认(自己找号码);
签署文件要用官网链接,不要直接点击邮件里的链接;
使用经纪人或律师推荐的安全平台;
能开双重验证(2FA)的一定要开!
5. 签合同、转钱之前,先“停一停”
别被对方的紧迫感逼着做决定;
电汇前再次确认收款人身份;
不懂就问,不清楚就查;
拉上你信任的经纪人、律师,一起判断。
6. 提前谈“防骗”这件事
一开始交易就和经纪人、律师聊清楚有哪些风险;
关注最新骗局套路;
有任何不对劲的感觉,马上叫停!
房产交易金额大、环节多,本就是“高风险地带”。如今在AI的加持下,骗局升级了,我们的防范意识也必须同步升级。
不管你是首次买房,还是经验老道的投资者,不管你多信任身边的经纪人和律师——请记得,每一步都要留痕、留证、留心。
内容来源:https://dailyhive.com/vancouver/canada-housing-market-artificial-intelligence-ai-scams
【声明】本文由The House Club编译制作,未经书面许可,请勿转载。部分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