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如其来的35%关税,一纸命令,把加拿大人从夏天的懒洋洋中叫醒。
美东时间周四深夜,特朗普签署行政令,对未纳入《加美墨协定》(CUSMA)的加拿大商品加征高达35%的进口关税,同时还威胁对通过第三国转运的产品加收40%的“惩罚性关税”。一句话总结就是:谁都别想绕过我。
加拿大总理卡尼在周五凌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,说“失望”都已经是礼貌的表达了。
白宫理由听上去冠冕堂皇——加拿大没有阻止芬太尼等毒品流入美国,且对美商品还征收了反制关税,“不配合,不听话”。可现实是,加拿大只占美国芬太尼进口的1%,边境早已加强执法和监控,加拿大政府最近甚至还拨款13亿升级边境安保。
但你要是和特朗普讲逻辑?那可就输了。他说话有时候“像早上奶酪掉进了咖啡里”——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句是胡话还是通牒。
贸易战升级,加拿大经济怎么办?
首先,关税虽然上调了,但大多数加拿大出口商品仍能豁免,因为符合CUSMA的原产地规则。不过一些依赖非北美原材料的行业,尤其是钢铁、铝、汽车、木材等四大支柱产业,将直接面对关税冲击。对于不少中小企业而言,35%的关税简直是灭顶之灾。
普华永道的分析说,大概80%—90%的出口商品是可以“躲过一劫”的。但前提是——你要有能力填好所有繁琐的合规文件。很多中小企业根本忙不过来,或者压根不具备调整生产链的能力。这也意味着,不少企业干脆停止对美出口,或者只能硬吞高税。
而更现实的,是老百姓的钱包开始缩水。据一份加拿大公共政策智库MEI发布的数据,仅4月和5月两个月,加拿大对美实施的反制性关税就给全国带来15亿加元的新增税收。换句话说,平均每个家庭多交91.5刀。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,到明年3月,每家每户可能要多承担548.97加元的关税成本。
你以为只是和美国吵架?实际上,所有加拿大人都在为这场外交争端“充值续命”。
加拿大的态度:“我们不跪了!”
卡尼的态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地强硬了。他一边继续“有礼貌地”表示愿意谈判,一边高调表示:现在是“建设一个更强大的加拿大”的时候了。
不再跪着求美国谈判,加拿大政府的战略是两条腿走路:一方面继续对美谈判,但决不接受“坏协议”;另一方面转向扩大内需、削减内部贸易壁垒、投资基建,拉动本国市场。
一句话:要是靠美国靠不住,那咱们就靠自己。
甚至连安省省长福特这次都站出来喊话:“别怕,直接对美钢铁和铝产品加征50%反制关税!”魁北克、新不伦瑞克等地方政府也罕见地统一战线,支持联邦强硬回应。
而在渥太华,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——我们真的还需要和特朗普政府继续纠缠不清吗?
贸易僵局,谈还是不谈?
虽然目前加拿大谈判团队还留在华盛顿,但官方已经放出信号——如果没有实质进展,我们可能“暂停并离开”。
毕竟,谈来谈去,美国始终卡在那几样老问题:汽车原产地规则、奶制品配额、软木纠纷。加方反复解释芬太尼数据,白宫却依旧“选择性失聪”。
特朗普甚至还在社交平台上公然批评卡尼“无能”,称“加拿大对美国农民很不公平”,这显然已经超越了经济议题,成了政治对抗。
怎么办?全民自救模式开启
这一次,加拿大没有选择“含泪妥协”。
总理卡尼明确表态:“加拿大人将成为我们自己的最大客户。”从“对外靠美国”到“对内靠自己”,这场关税危机可能成为加拿大经济转型的契机。
政府正在推动跨省统一市场、优先采购本地产品,数个大规模基建项目也在加快上马。更重要的是,一种共识正在形成:加美60年的紧密合作时代,可能正在被重写。
而这一切的起点,就是35%的关税。
贸易战谁也不想打,但真打起来,也没人想当被打的那个。
对加拿大来说,现在不是时候软弱。而对特朗普来说,想靠加税“治人于服”,这次恐怕没那么容易。
毕竟,一个正在变得更团结、更独立的加拿大,未必会继续当那个乖乖排队的“最听话盟友”。
就像卡尼说的:“我们能给自己的,比任何外国政府能拿走的,都要多。”
【声明】内容及图片转载自“人在温哥华”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