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听到“预制”,第一反应恐怕是“预制菜”,嘿嘿你out了,现在有个新名词正在房地产圈迅速蹿红——“预制房”。它不像预制菜那样“割裂感”十足,而是真真切切地能把房子搭好、运来、住上!
最近,多伦多一位叫佩奇(Terra Page)的居民就成了街坊口中的“网红邻居”,因为她的新家是用卡车“运”过来的。
佩奇的故事之所以引发热议,是因为她家的新房是用“搭积木”的方式直接组装好的。她说:“就像看一个特别酷的巨型乐高盒子被拼起来一样。”
CBC报道,当佩奇发现百年老宅的下水管道都长树根了,决定拆了重建。承包商给她推荐了“预制房”——也就是在工厂造好,整体运到工地后再安装的房子。
她坦言,当初只是觉得施工速度快、不扰邻,结果没想到成了周围邻居围观的焦点。“我想很多人跟我们一样,之前从没听说过这个选项,或者压根没想过还能这么盖房。”
预制房会是联邦政府救市的新武器?
佩奇的“神操作”可能不只是个案。联邦自由党在选举期间承诺,将向预制房产业提供250亿加元贷款支持,这一政策被认为可能成为应对全国住房短缺的“解题思路”。
根据加拿大按揭与住房公司(CMHC)2022年的数据,要在2030年前满足住房需求,加拿大需要额外建造350万套住房。想在时间和预算双重压力下完成这个KPI,传统建造方式显然力不从心。
而“工厂造房、现场拼装”的预制模式,被不少专家视为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不是新技术,但可能是现在最好的技术
多伦多建筑师保罗·道塞特(Paul Dowsett)正是推动这一理念的先行者。他认为,虽然预制房不是全新概念,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预制房“可能正是答案”。
“我们需要更快、更高质量地建房子,仅仅增加低劣房屋的数量没用。”他说。
简单说,就是房屋的整体结构或部件在工厂完成制造,再用大型卡车运输到目标地点安装。有的像一体式模块,也有的是分段制作、现场拼装。
在阿尔伯塔省莱斯布里奇市,Triple M Housing公司每天能完成3到4套不同户型的预制房,最多能同时加工30到40套。他们声称,去掉规划时间,只需大约8天就能“造好一栋房”。
公司负责人韦斯特(Rick Weste)说:“当地基和地下室准备好后,整栋房子就能直接从我们这边运过来,吊装到位。”
很多人一提“预制”,脑子里立刻浮现临时工棚,其实现在的预制房早就不是一层活动房的样子。Triple M Housing建造的住宅不少面积超过3000平方英尺,设计样式也可以由客户参与定制。
虽然目前客户主要集中在偏远地区:因为那里招传统施工队难、费用高,但像萨斯卡通这样的城市,他们也建了300多栋房子。整体工期大约是传统“木结构”现场施工的一半。
当然,运输是门技术活。韦斯特表示:“房子得设计得够‘结实’,要抗得住长途运输。有些我们甚至要拉到1000公里外,这还不算运费。”
“质量管控”和“施工效率”的双赢
道塞特指出,预制房真正的优势,不只是速度快,还有品质可控。
“你想想,一个温控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房屋构件,和你在3月一个冰冷、潮湿的周五下午,从三楼的脚手架上‘现敲现装’出来的房子,差别能不大吗?”
他同时指出,预制房的推广也面临行业内部的惯性阻力。“大家对建筑业的刻板印象就是工头站在那儿、双手抱胸、不愿变通。因为老办法确实管用,但太过依赖,也意味着创新受限。”
道塞特并不是鼓吹盲目“颠覆”,而是希望业界能对预制方式进行“批判性吸收”,“把传统木结构的优点复制下来,还能做得更好”。
政策还得跟上:贷款只是第一步
虽然卡尼放出250亿贷款承诺,业内普遍表示“观望中”。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家迈克·莫法特(Mike Moffatt)认为,这些资金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建厂,更能撑过市场疲软期。
“如果我们能扩大产业规模,不仅能压低成本,还能显著提高建房速度。”
龙顺大学(Laurentian University)建筑学教授贝茨(Steven Beites)认为,预制房要真正普及,不应只靠Triple M Housing这样的大型公司。
“我们还需要让更多本地小型施工队加入进来,他们可以在工地以外完成一些部件组装,再进场拼装。”
虽然小团队的效率比不上大公司流水线,但这种“去中心化”的建设方式依然可能对本地住房供应形成有意义的补充。“预制房的推广,其实是在培育一个由本地建造者组成的生态系统。”
预制房不是万能钥匙,但它是目前最值得尝试的新工具。从政策支持到行业接纳,从居民接受到设计创新,如果能跑通这条路径,或许真能为加拿大住房市场注入一针“加速剂”。
这次不是“预制菜”,而是“预制家”,你会考虑搬进去吗?
【声明】内容及图片整理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